织物防酸后整理
织物防酸后整理
一、防酸后整理的原理
布料品的防酸后整理是防护用面料品的一类产品,它是以爱护人体的安全性为目的,酸性液体透过织物的程度决策防酸性能好坏。
防酸的原理和阻水、拒油原理相似。一般酸液是以水为介质,其表面张力大于水的表面张力。因此,防酸和阻水,拒油后整理都是改变纤维表面性能,使其临界表面张力降低,增大接触角,使液体在织物表面呈园珠状,预防织物表面被沾湿,润湿,渗透,并阻挡毛细血管效应,达到防酸,拒水和拒油目的。
二、防酸后整理的方法
防酸后整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大部分是针对强无机酸对棉织物的作用。
1、改性后整理法
棉纤维是不含NH2基因的,研究表明,当棉纤维中含有肯定量的NH2基因,耐酸腐蚀性提高,所以我们可以把含有NH2的化合物和棉纤维接技,获得肯定的防酸性,我们把这类化合物称为防酸后整理剂,这种后整理方法称为改性后整理法。
改性后整理剂大多是含有NH2基因的高分子化合物,苯乙烯、丙烯腈、丙烯酰胺等共聚物为常见,共聚物中含有生动基因,可以和棉纤维上的OH反应,不但可以把NH2基因接技到棉纤维上,而且在纤维表面形成一层聚合物薄膜.从而达到防酸性。如采纳苯乙烯和N-羟甲基丙烯酰胺共聚物对棉织物进行后整理,使其具有肯定的防酸和耐酸腐蚀性;采纳含氟丙烯酸酯,苯乙烯和N-羟甲基丙烯酰胺的聚合物对棉织物进行防酸拒水防碱后整理;采纳含氟丙烯酸酯单体(丙烯酸六氟丁酯,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对真丝织物进行接枝改性,接枝率越大,在纤维便面形成的氟化物层越致密均匀,拒水性和耐碱性越高。
2、表面处理法
这种方法和一般的阻水后整理相同,它是对织物表面进行阻水处理,降低织物的表面张力,从而达到预防酸性液体透过,减小织物汲取酸性液体。所采纳的后整理剂(如PU涂层剂,有机氟,有机硅表面后整理剂)一般都是耐酸的。如利用硅氧烷EGE-2拒水剂,对各种面料品如棉,人造丝,羊毛和涤纶等进行处理,使其具有良好的拒水和耐酸性;利用含氟乳液LFM-3和LFM-H对涤纶和人造丝织物进行后整理,显著降低织物表面能,可明显提高织物的拒酸拒水拒油性能;采纳有机氟系阻水剂AG710对涤纶弹力丝和柞蚕丝混捻交错物进行防酸处理,制备了一种具有相对耐清洗性的防酸绸。
有机氟后整理工艺在面料品防酸表面后整理中应有广泛。有机氟中外层氟原子骨架层相连的化学键,在高温焙烘作用下向外整齐密集排列和伸展,在织物表面形成牢固的爱护膜,使织物具有非常优良的拒酸性和抗酸压性能,而且可爱护原有手感,透气性和色泽等。其缺点是工作装清洗后,必须经过高温焙烘或熨烫,才能回复其防护性能。目前,新型的后整理剂可以使织物表面有机膜中的外层氟原子重新站站的恢复能较小,布料清洗后仅需晾干,即可恢复防护效果。
3、有机氟和PU涂层贴合后整理
采纳改性后整理方法和表面处理的织物虽具有肯定的防酸拒酸性能,但织物表面难以形成连续的爱护膜,防酸渗透性能较差。因此,近年来大多采纳有机氟处理和PU涂层后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彻底解决酸液沾附和渗透问题。耐酸PU涂层一般采纳聚丙烯酸酯类,聚氨酯类和聚四氟乙烯类试剂等,通过高温成膜,形成具有阻隔作用的防酸爱护层,从而大大提高织物的防酸渗透能力。如采纳特种防酸剂和聚丙烯酸酯类PU涂层共混剂对织物进行PU涂层后整理,在利用含氟拒水防油后整理剂B对织物进行拒水后整理,开发了耐久型防酸防碱透气PU涂层布;采纳聚丙烯酸类或聚氨酯类树脂进行透气PU涂层后整理,再采纳含氟防酸剂(DS-106和DS-107)进行表面后整理,以彻底预防酸液直接接触纤维并渗透到纤维内部;选用聚氨酯类PU涂层剂HCP-10对纯棉织物进行PU涂层后整理,再利用三防后整理剂HCP-1进行表面后整理,终得到透气(湿),防酸,防碱,拒水和防油的纯棉织物。
4、防酸多功能后整理
若防酸织物同时具有阻水,防油抗静电,防火和防辐射等多功能,便可提供更全方位的安全防护,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现已开展。如对羊毛防缩防火后整理过程中加入氟碳化合物可给予羊毛拒水、拒油和防危险化学品等多种功能,因此可用于制备多功能防护服;美国杜邦生产的TyChemF防护服采纳杜邦Tyvek(特卫强)无纺布和陶氏化学公司的Saranex23-P防护膜层压而成,具有超强的化学防护性能,可以防备166中不同的毒气,腐蚀性气体和液体,对高浓度无机酸碱有惊人的防护能力;采纳导电纤维和中长涤纶粘胶混纺化纤织物纱,织造成仿毛布料,再经过硅系树脂,氟系树脂剂DP后整理剂贴合后整理,制备了具有拒水透气,防酸,防碱和去静电等多种功能的防护布料。
三、防酸后整理剂
防酸后整理剂防酸后整理剂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全封闭后整理剂,如烃类树脂和橡胶等,其在织物表面形成连续的PU涂层膜,使织物细孔封闭,防护性能好,但不透气,不长时间穿着;另一类是透气型后整理剂,如有机氟,其化学稳定性极好,可预防织物因被酸液浸湿或汲取酸液而遭腐蚀,且穿着舒适,适宜作业人员长时间服用。
目前,国内外关于织物防酸后整理剂的研究很多,经过对多种后整理剂的比较,有机氟后整理剂效果优良。氟原子电负性大,直径小,且C-F键的键能高。因此,含有大量的C-F键的化合物分子间凝聚力小,使化合物表面自由能显著下降从而难以被润湿,附着的特有性质。有机氟后整理剂中的氟原子可以把碳-碳主链剂内部分子很好的屏蔽起来,使其具有“三高”(即高表面活性,高化学稳定性和高热稳定性)和“两憎”(憎水性和憎油性)的特性,从而给予织物优异的耐酸耐碱稳定性以及拒水,拒油等特性。
目前常用的含氟型后整理剂具有经久耐用、防护效果优良的特点,但是有一个缺点,即经过清洗以后必须经过熨烫或焙烘其防护性能才能恢复。因为织物经过后整理,在织物表面形成拒油、拒水、拒酸的含氟有机膜。该膜由骨架(高分子长链)、链结(官能团)、外层(氟原子)三部分组成。外层氟原子骨架层相连的键受高温焙烘的热力作用而和织物面垂直挺站,并取向一致形成排列紧密的氟原子层,对液滴表面张力破坏微小,从而阻隔液体向织物组织渗透。经过清洗后,含氟有机膜原有内应力遭到破坏,氟键倒塌导致氟原子外层紧密排列变得支离破碎,原有的阻隔层对液滴失效,使其被渗透。通过高温熨烫,即施予热能,使氟原子重新站站,恢复原有排列的氟原子层,其阻隔功能自然再生。通过选用一种含氟类的后整理剂,其特点是外层氟原子的重新站站的恢复能较小,在特定增效剂的作用下,布料的防护效果在清洗后仅需晾干即可恢复或接近洗前的功能。
四、防酸后整理的主要技术指标
透气型防酸工作装的防酸能力根据GB12012-89《防酸工作装》标准,主要有防酸渗透性、拒酸性、抗酸压性和耐酸性四项技术指标。
防酸渗透性:用酸渗透时间表示,指酸液从服料表面渗到里面的时间,用分钟表示,时间越长,性能越好。
渗透时间是指在1个大气压、温度l7--30℃相对湿度65±2%面条件下,酸液由织物的一面扩展到另一面所需要的时间。
拒酸性:指服料在酸液作用下表面不附着酸的性能,用效率指数表示,百分数越高,说明酸液越不易粘附。
它的计算公式是I=(w实验后/w实验前)×100%。I值可以反映汲取酸性液体的程度,但不能表示出液体透过织物的程度。
抗酸压性:是织物抗酸渗透阻力的大小。其值越大,表示防酸性和抗酸渗漏性越好。
耐酸性:用浸酸强力下降率表示,指服料经酸液侵蚀后强力的变化率,这种变化越小越好。
其中,防酸渗透性是衡量防酸性能的重要指标,它可以给出一个直观的防酸概念,即穿用人员有肯定的时间来处理被酸污染的工作装,以免受到损害。
GB12012-89《防酸工作装》标准中,对透气型防酸工作装防酸渗透时间的规定如下:
GB12012-1989标准对透气型防酸工作装防酸渗透时间的规定
AAASDGGERY6UFGH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发布的有些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 上一篇: 防水透气型面料
- 下一篇: 微孔性涂层防水透湿涂层工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