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概念”,既有中国也含世界,既有历史也含当代。这已经得到中国工作装行业的普遍认可。但是,了解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一回事。所以,肯定、否定、质疑等各种声音此起彼趴。特别是当奥运临近,中国各种推广活动在国外举行时,国外媒体对此的关注和商量也多了起来。此情此景,中国工作装行业该做怎样的思考和行动?这,无论对于想走出去的企业,还是专注于国内的企业;无论是对于强调中国性的企业,还是张扬国际化的企业,无疑都是值得关注的。因为国际时尚话语权还被西方把握着,因为消费者还在跟随西方的流行脚步,因为中国永远是中国工作装企业生存和进展的根基,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时尚领域,概念的提出早已司空见惯。有的概念的提出是有理有据、众望所回,而有的则只是有虚无实、一个空壳而已。扒开概念本身,再也寻不到其他内容。
中国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源于对设计上的思考。所以,很多人是从设计的角度去理解中国概念的。这是常接触到的一个层面。而一些企业家和研究人士,则透过设计,开始将其向品牌、产业的层面去延伸,这就是中国概念的第二个层面。
中国概念,并非一个公益概念,而是一个商业概念。所以,对于设计师和品牌企业来说,空有热情是绝对不行的,必须踏踏实实地站在有消费者需求的市场土地上。
当很多评论一提到中国工作装,就想到抄袭模仿时,设计师心痛、品牌心痛、产业心痛。洪肇设说:“只有做中国概念,才是企业基业常青的突破口;作为企业,求得生存和进展是根本出发点,做秀是不务实的。”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虽然中国工作装对传统文化的引用一直存在,虽然中式工作装早已在做,但正如Caravaggi所言:“那些用了传统符号的工作装,不能算中国概念。在主要城市的主要商场,还很难看到真正意义上有中国概念的工作装品牌。”所以,怎么做中国概念,成了设计师、品牌和整个产业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千万不要以为中国概念是以“神”为中心的,我们就可以凭感觉操作;不要以为我们是中国人、生长在中国土地上,就必定对中国概念有天生的认知。当“中国设计师和品牌对中国概念的运用没有外国的好”的批判声传来时,我们能做的、必须做的,就是更专业、更深入地研究中国概念所依存的历史、工艺、款式、图案、布料等等,以及现在做所需要的一系列现代操作手法,然后以一种消费者喜听乐见的方式做出来。
当中国概念不再局限于设计一个层面,那么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就必须从整体着眼。毕竟,设计是要服从于一个品牌的,而品牌也要服从于一个产业。正如夏华所言,中国概念应该渗透到产业、品牌的整体规划中。
有国外记者在看了“China Design Now”(创意中国)展时提出,期望能看到真正的中国人在用的产品的展示,而不是一些概念化、表面化的表达。
即使消费者对中国概念的工作装有需求,具体到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具体每个消费者,他们的需求无疑是存在诸多区别的。不了解市场,我们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做中国概念。
中西合璧的提法和做法,早已不新奇。王晓琳介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她就是发觉了中西合璧的创意之处,才推出了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木真了—“当时,大家都在模仿欧洲,市场没有这种东西,我就把中式元素融入时尚流行中。这样做,其实也是从人的基本审美出发的结果。” 但是现在,我们对中西合璧的认识和做法似乎仍不完如人意,仍旧需要敲打。
中国概念刚起步,操之过急不行,拖拖拉拉也不行,因此,度的把握很重要。
为了保证长远进展,为了尊重市场现状,依文、欧迪芬、木真了等品牌都把中国概念的工作装限制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当有国外媒体指出 “中国缺少的不是有灵感和创意的设计师,而是一种整体的能激发创意的环境”时,我们也需要拷问一下我们的创意环境。
在做中国概念的路上,消费者的没有信心,设计师的没有信心......都要我们一一去克服。
所以,请记住Caravaggi的话:“ 意大利工作装的话语权,也是靠我们自己不断努力赢得世界认可的。只有得到世界的认可,才会有话语权。”因此,我们必须有信心,然后努力!
设计师王巍在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曾指出,他的年龄和经历都还不足以充分地理解中国文化、表现中国精神,“当我40或50岁时,可能我会更自信地去表达中国精神”。难道,我们年轻的设计师、品牌乃至我们的产业,还需要等待?
总之,我们今天提出中国概念,做中国概念,绝对不是为了寻求一时的流行,不是让中国甚至世界刮起一股中国风,彰显中国一时的威风;而是从产业进展、企业进展的长远去考虑,为中国工作装品牌、中国工作装产业寻觅自己的根基和特色。
AASDFWERTEYRHF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发布的有些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 上一篇: 河北纺织启动“三个调整”
- 下一篇: 纺织服装业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