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阻水透气布料? 拒水透气布料的原理? 阻水透气布料的作用和用途? 阻水透气功能织物的测试方法
阻水布料,透气布料,听上去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既然拒水织物了,那么就是密封的,我们都了解,水是无孔不入的,那么又怎么可能透气呢?其实这个和水的特性有关,大家都了解,水的表面是有张力的,生活中能够发觉,我们倒水的时候水往往能够高出杯口一点点还不会流出去,这个就是水表面张力的结果,这个现象主要是因为水分子只具有比较大的分子引力,使得每个水分子完可能的紧密相连而不分开,而水蒸汽同样是水分子,但是此时的每个水分子之间是完全独站的,因而不会那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利用这种特性,实验室通过测试发觉,如果孔足够小的话,那么就完全能够仅仅让蒸汽状态的水通过而不让液态水通过。利用这种特性于是创造了阻水透气材料,就是利用聚脂类纤维材质的交错在布料上形成多个微小的孔,以常见的阻水透气材料GORE-TEX为例,该材料的原理是在没平方英寸上分布着多达数亿个小孔,每个小孔的直径是液态小水滴的两万分之一,而却比水蒸气小状态大700倍,这就是拒水透气布料的原理。
拒水透气布料是一种新型的布料织物,其成份由的高分子阻水透气材料(聚四氟乙烯膜或者TPU膜)加上布料贴合织物而成。阻水透气布料的主要功能有:阻水,透气,透气,绝缘,阻风,保暖。从制作工艺上讲,阻水透气布料的技术要求要比一般的拒水织物高的多;同时从品质上来看,阻水透气布料也具有其他拒水布料所不具备的功能性特点。阻水透气布料在加强布料气密性、水密性的同时,其独特的透汽性能,可使结构内部水汽迅速排出,幸免结构孳生霉菌,并保持人体始终干爽,完美解决了透气和阻风,拒水,保暖等问题,是一种健康环保的新型布料。
阻水透气贴合布料的英文是: Waterproof breathable composite fabric;
拒水透气布料的工作原理:
在水汽的状态下,水颗粒特别细小,根据毛细休闲的原理,可以顺利渗透到毛细管到另一侧,从而发生透汽现象。当水汽冷凝变成水珠后,颗粒变大,由于水珠表面张力的作用(水分子之间互相“拉扯抗衡”),水分子就不能顺利脱离水珠渗透到另一侧,也就是预防了水的渗透发生,使透汽膜有了阻水的功能。
注意阻水透气布料有两种:water-resistant和waterproof,前者又分纤维/布型(不阻风但是透气性好)和透膜型(阻风但透气性不好)两种;后者一般是透膜型,两层或三层,阻风,两层的比三层的柔软,透气性也好,三层的就比较结实。water-resistant或者叫highly water repellent的布料在有压力加诸于上时会有渗水的现象,比方说你穿着这样材料的裤子坐在湿的凳子上时。
完全阻水透气布料(waterproof)的进展开始于70年代末期,现在的2代产品完全阻水阻风并且保持良好的透气性。但是使用这种布料做成的成衣并不肯定完全拒水,主要因为是在缝缝或拉链部位的渗水,要确保成衣完全拒水需要在全部的缝缝处压胶(好的成衣使用阻水压条),这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成本,也是为什么这样的服装忒贵的原因之一。
拒水透气功能织物测试方法
1、操纵杯法1.1 水蒸气透过法1.1.1正杯法A,中国国家标准:GB/T12704-91 BB,美国材料实验协会标准:ASTM E96 Produce B and DC,日本工业标准:JIS L-1099 A2D,加拿大标准:(CGSB)-4.2 No.49-99E,英国标准:BS 7209-19901.1.2倒杯法(也叫吸湿法)A,美国材料实验协会标准:ASTM E96 BW(1995版和2000版)1.2 干燥剂法1.2.1正杯法A,中国国家标准:GB/T 12704-91 AB,日本工业标准:JIS L-1099 A1C,美国材料试验学会标准:ASTM E-96 A、C、E1.2.2倒杯法A,日本工业标准:JIS L-1099 B1、B2B,美国材料试验学会标准:ASTM E-96C,比利时UCB公司标准:UCB 法D,英国标准:B.T.T.G法2、出汗热盘法,也称皮肤模型法A,ISO标准:ISO 11092B,消防防护服测试:NFPA 1971C,美国材料试验学会标准:ASTM F 1868-98 BD,德国标准:DIN 54 010 T01-A3、出汗假人法出汗假人法的假人有点像热盘,用来模拟典型人体的形状和尺寸。假人测试比出汗热盘测试更具有实际意义,因为它可以考虑更多的变量,包含工作装覆盖人体的表面积,布料品的层数和人体表面空气层的分布,松还是紧配合,人体不同部分的皮肤温度差异,身体的位置和休闲状态等。但是,还没有一个出汗假人可以测试在诸如行走时动态条件下的蒸发热阻力。当前,还没有出汗假人的设计标准和测试步骤。而且由于出汗假人更加复杂和昂贵,使得假人测试花费比热盘法高。4、其它方法A,Watkins 法B,Mernander法C,Farnworth法D,Van Beest法E,Ruchman法F,Gibson法
本文摘至于[www.alltextile.cn] 转载请注明。
AADFGTEHTRY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发布的有些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