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产业竞争力持续巩固提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一级巡视员曹学军表示,我国是全球大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出口国、消费国,具有完整产业链配套优势,科技创新从“跟跑、并跑”进入“并跑、领跑”并存阶段,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加速推进,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产业竞争力得到持续巩固提升,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科技创新实力持续增强。纺织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完善,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强,全行业建设了2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机构,在纤维材料、纺织装备、绿色制造等领域突破了大批关键技术,纺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增强。
二是生产方式变革成效明显。数字化、绿色化技术应用促进了纺织生产方式的变革,棉纺数字化纺纱生产线使棉纺万锭用工由60人下降到15人,化纤智能工厂实现了原料输送、工艺控制、自动卷绕包装乃至仓储的全流程数字化。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纺织生产由大批量向个性化柔性生产转变,满足了小批量、多品种、及时化需求。
三是产业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纺织行业在满足衣着用、家用等基本民生需求以外,在产业应用领域不断扩展。产业用纺织品广泛用于医疗健康、环境保护、土工建筑、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航天服、深海绳缆等产业用纺织品在国家重点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国口罩、防护服等产业用纺织品产能迅速扩大,为全球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2021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1935万吨,比2012年增长近一倍,占到全部纤维加工量的三分之一。
四是国际化合作迈上新台阶。纺织行业积极借助“一带一路”、RECP等机制,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体系,开拓多元化市场。2021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到315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占全球同类产品出口比重稳定在30%以上。2012年以来,纺织行业累计对外投资超过110亿美元,涉及化纤、纺纱织造、服装等产业链各环节、加强了与东南亚、非洲等区域的产能合作,建立多元弹性供应链。
推动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推进原创潮流品牌建设
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成效明显,特别是国潮品牌的兴起,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服装消费呈现个性化、差异化、便利化趋势。纺织行业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曹学军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持续扩大,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趋势,在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上,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发展功能性纤维材料。会同相关部门于“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连续制定发布化纤发展指导意见,支持发展差别化、功能化、高性能纤维,发布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引导纤维及产业链协同创新,目前化纤在纺织材料占比达到85%以上,导电智能、生态抑菌、功能保温、速干凉感、绿色纤维等功能性纤维材料竞相面世推广,丰富了消费者对纺织品多样化功能性的选择。
二是培育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纺织行业深度应用,发展三维人体测量及虚拟试衣系统、纺织智能设计、制造系统,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新模式,细分消费场景加强品类创新。支持企业发展线上线下全域营销,运用直播等方式直面消费者进行精准推广,满足消费者个性化、便利化、多元化消费需求。
三是推进国潮品牌建设。持续开展纺织服装品牌跟踪培育工作,组织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园区试点示范,支持各地和行业举办时装周、设计大赛等活动,推动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增强品牌文化自信。目前,国内纺织服装消费中国内品牌占据主要地位,原创潮流品牌消费规模占品牌消费的比重快速提升,国内纺织服装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曹学军表示工信部将落实好相关政策规划,持续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快行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更好满足和创造消费新需求,持续巩固提升行业竞争优势。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三品”战略实施为重点,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有效满足人民消费升级需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发布的有些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 上一篇: 印染常见织物成品定型相关知识
- 下一篇: 衍生品助力棉花产业平稳发展
发表评论